跳至主要内容

那些没有读完的书 Those books I never finished

说起那些读了一半就放弃了的书,不得不先提一本读完了的书,那就是儒勒·凡尔纳的《地心游记》。看这本书大概是上初中的时候。在我的记忆里,这本书及其的单调冗长。虽然说是地心游记,书翻了一半却还是在地上逛,好不容易下到地下了,没几章就结束了。这个不幸的经历深深的打击了我的阅读热情。在此之前,凡是我翻开读了一页的书,我一定会读完。现在我终于明白,有些书实在是不适合我,勉强读完不仅浪费时间,而且让我觉得痛苦。如果说买了一本这样的书是一个错误的话,把它读完就是又犯了一个错误。亡羊补牢,未为晚矣。从此以后,感觉不值得读下去的书,就不勉强了。

最近刚刚放弃的一本是《Augusta, gone》。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,并且还拍了电影。讲的是一个单身母亲和她叛逆的女儿相处的故事。母亲当年也很叛逆,后来幡然醒悟,离开了不成器的丈夫,独自抚养两个孩子,并且开始了自己的事业,从底层开始,一步步走向了成功,然而这时她的女儿却开始辍学,并且彻夜不归了…… 听起来是个满吸引人的故事,我到现在还是这样想。但是作者,也就是母亲,实在有点儿太絮絮叨叨了。我时时觉得她在顾影自怜,还带点儿矫情的自傲。也许本来没有那么明显,但我同时在读《The glass castle》。和后者的开朗乐观、平易近人比起来,《Augusta,gone》 的气息就不那么招人喜欢。我现在这么忙,读英文书这么慢,于是决定放弃它,努力把《The glass castle》读完。

另一本是《小团圆》。最开始看张爱玲的书,我还在上高中,大概是95年的时候。那时候张爱玲在大陆还没有流行起来。最开始是安徽的某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文集,共三册,一册是短篇小说,一册中长篇,还有一册是散文。我读的就是这一套。短篇小说和散文都读过了,中长篇的则只读了部分。我还是很喜欢她的,觉得她的笔调非常的冷静流畅,故事的色调虽然暗了一点儿,里面人情世故的描写却很丰满细腻。不过到现在,除了像《金锁记》、《倾城之恋》这样的名篇,其他能记得的也不多了。《色界》我是记得的,但是很怀疑如果不是后来拍电影,我还能不能想起来。还有一个是霸王别姬的故事,是张爱玲学生时代的习作。现在我还记得虞姬自刎前的那段心事和最后的对白“也许这样才是最好的收梢”。记得如此清楚,也许是因为正合我当时的中学生胃口。另一个故事是写一个特别“纯洁”的女孩,没有办法和自己的丈夫完成性生活,初夜的时候吓得跑到房间外面去。别人都认为她丈夫是变态,最后她的丈夫自杀了。还有一个故事是写单纯要强的上海女学生到香港的有钱亲戚家寄住,后来慢慢变成交际花的故事。主角叫做“葛薇龙”吧,很有特点的名字。……感觉越写想起来的越多呢。

《小团圆》是最近出版的张爱玲的遗作。张爱玲本来是要求销毁的,但是继承了文稿的人最终还是出版了。据说这本书的情节来自张爱玲自己的经历,我出于好奇在网上download了一本。才看了几页而已矣,就看不下去了。别的不说,那种流畅自如的感觉没有了。叙述、对话,都感觉磕磕绊绊的。要是文本本身没问题的话,那张爱玲要求销毁实在是做对了。前言里面吧这本书的出版和卡夫卡作品的出版相提并论,但我觉得实在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。卡夫卡在生前从未出版过他的作品,如果按他的遗嘱将文稿销毁,则我们就完全失去了这个杰出的作家。而张爱玲早已功成名就,“出名要趁早”了,她最好的作品早已经献给了读者。爱吃鸡也未必非要把鸡屁股一起吃掉,何不完成她老人家的遗愿呢。继承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把文稿付梓,哼哼,让我们不怀好意的揣测一下……

另外说一句,张爱玲翻译的《海上花开》和《海上花落》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。《海上花》这部吴语写就的小说,外地人十九看不懂。要不是有张爱玲的国语翻译,我也必然失之交臂了。这实在是一部杰作,在中国古典世情小说里,直追《红楼梦》、《金瓶梅》和《儒林外史》。如果有人细细的拍一部电视剧出来,一定很好看。

张爱玲的红学作品我也喜欢看,都是当八卦来看的。八卦真是人的天性啊,呵呵。不过不说了,我本来是要说那些没有看完的书的。

待续…… (To be continued …)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这个博客居然还活着

是在搜索什么来着?无意间搜到这个博客。好眼熟!这不是我自己的博客吗!?我早把它忘在脑后了。没想到博客还在,而且我居然还能登陆,还是浏览器自动登陆的!这个就是长尾效应的一个例子吧。 大略的浏览一下,有一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感觉。原来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情,写过这样的事情,做过这样的菜。一转眼怎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呢?这么多年间什么都没有再写过,都在忙些什么呢?生活已经大变了,心境也大变了。这个博客,就好像从那几年中抽出的几个片段,做成了标本放在架子上展览。看自己从前的博客,是不是就像传说中人死之前看走马灯一样的感觉呢? 前一阵子看了一个日本电视的SP。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做电影妹子死于事故之后成为了走马灯的编辑,专门把每个人一生的记录编成走马灯,给死去后即将成佛的人观看。写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片段好像也类似呢。所不同的是,写博客本身也是这生活的一部分,也可以成为走马灯的一面罢了。 以后会不会接着写呢?一开始我是这么希望的。看到这个博客还这么孤单的挂在网上,没有更新,也没有人看。觉得挺可怜的。好像我欠了一个人情似的。像这样随便写几句,偶然留下几个指抓的印记,也不错吧。然而,毕竟很多事情都变了,也没有从前那么多时间了。再怎么样,写博客也不会成为很优先的事务的。顺其自然吧。

Baltimore trip 1

圣诞节的假期到巴尔地摩我表哥那里去了一趟。第一次见到我嫂子和刚刚3个月的小baby。到年底他们都挺忙的。要申请经费,还要做试验,所以也没怎么玩。不过还是把巴尔地摩城里和华盛顿特区逛了一下。 23 日下午1:30从East Lansing出发,做michigan flyer shuttle bus到底特率机场。途中遇雪,晚点了一个半小时。我的飞机是5:30起飞,我5:00才到机场。不过还是赶上了。还在车上的时候,听到有的乘客打电话,说飞机赶不上了。我还算幸运啊。然后飞机要除冰,晚点一个小时。不过总的来说还算顺利,只是在高速公路上堵车的时候,有点儿着急。到了巴尔地摩的时候,我哥哥和嫂子已经在等我了。我嫂子以前没有见过我。她听我妈妈说我和我哥哥都随我姥爷,拔头顶,于是一直在人群里找秃头的人。见到我时还有点吃惊。原来头发还有很多。后来我嫂子说,头发还有这么多,还有充足的时间找女朋友啊。 我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。哥哥和嫂子只有圣诞节当天和周末休息。圣诞节那天我们去巴尔地摩城里转了一下,周六去了华盛顿特区,周日去买菜。其他的时间他们上班,我就和我妈妈一起在家带孩子玩。小baby才一百多天,还不会爬呢。但是很可爱,眼睛特别亮,看到谁都笑。我看了不少小baby的照片,其中有几张小baby坐在摇车里看书的照片。我嫂子见我带了一个sony ebook reader,对baby说,“叔叔和你一样,爱看书”。我哥对此的评价是“浮夸风又起来了。”我嫂子把照片传给她的家人看,她妈妈说,“那么明年送她上学吧。”她哥哥家也刚刚生了小孩,看到她的照片之后,也想拍几张baby看书的照片。可是虽然书放在baby前面,但是人家就是不看。哈哈。我嫂子说她看了她哥哥孩子照片,发现小baby也没有多少头发,才放心,原本还担心她的baby没有头发是受我哥哥遗传的影响。我说那也太早了。 (to be continued ...)

Dinner party

最近很忙很疲惫。昨天做了一个presentation,下周还有一个。本来这些都应该在二月份做完的,因为我人在多伦多,结果都拖到现在了。还有摘要要提交,还有作业,等等。 昨天晚上我们组的人出去吃了个饭,在一家韩国饭店。虽然是在东方风格的饭店,吃饭的方式却还是西式的。就是各人点自己的菜自己吃。我只叫了一个汤,因为里面有肉,有菜,有豆腐。我可不想叫一盘孜然牛肉,守着他自己一个人吃完。不过这家韩国店的味道一般,没有我在加州时尝过的那家“韩国豆腐”好。以前我室友搬走的时候,也到这家店吃过饭。点的是一份羊肉火锅。味道比这次好些。其实我是很喜欢朝鲜咸菜的。可惜在长春经常吃到的桔梗、蕨菜之类的,这边都没有。只有辣白菜、腌萝卜。这大概是因为缺乏材料的缘故吧。 这次出来吃饭,是因为我老板的生日和我的生日都快到了。我老板的生日就比我早一天。另外还给一个同组的朋友补过生日。我们每人都收到一张生日卡,上面有其他人的祝福。大家都是用自己的母语写的。我只能看懂英语和一点儿日语。(其实日语只能看懂几句。)其他的像德语和俄语就不懂了。上次过生日的时候还有意大利的朋友在,还写了意大利语呢。 都说德国人很严谨,我本来以为德国人都是很严肃的。但是我们组的德国人,包括我老板,都很喜欢开玩笑。说话的时候经常打岔,或者用写夸张的词,要不然就模仿一些搞笑的动作。有时候这给我带来困难。因为我的英语勉强可以理解符合逻辑的对话,一旦超出常规之外,就有些困难了。不过,轻松一点儿的气氛还是不错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