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那些读了一半就放弃了的书,不得不先提一本读完了的书,那就是儒勒·凡尔纳的《地心游记》。看这本书大概是上初中的时候。在我的记忆里,这本书及其的单调冗长。虽然说是地心游记,书翻了一半却还是在地上逛,好不容易下到地下了,没几章就结束了。这个不幸的经历深深的打击了我的阅读热情。在此之前,凡是我翻开读了一页的书,我一定会读完。现在我终于明白,有些书实在是不适合我,勉强读完不仅浪费时间,而且让我觉得痛苦。如果说买了一本这样的书是一个错误的话,把它读完就是又犯了一个错误。亡羊补牢,未为晚矣。从此以后,感觉不值得读下去的书,就不勉强了。
最近刚刚放弃的一本是《Augusta, gone》。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,并且还拍了电影。讲的是一个单身母亲和她叛逆的女儿相处的故事。母亲当年也很叛逆,后来幡然醒悟,离开了不成器的丈夫,独自抚养两个孩子,并且开始了自己的事业,从底层开始,一步步走向了成功,然而这时她的女儿却开始辍学,并且彻夜不归了…… 听起来是个满吸引人的故事,我到现在还是这样想。但是作者,也就是母亲,实在有点儿太絮絮叨叨了。我时时觉得她在顾影自怜,还带点儿矫情的自傲。也许本来没有那么明显,但我同时在读《The glass castle》。和后者的开朗乐观、平易近人比起来,《Augusta,gone》 的气息就不那么招人喜欢。我现在这么忙,读英文书这么慢,于是决定放弃它,努力把《The glass castle》读完。
另一本是《小团圆》。最开始看张爱玲的书,我还在上高中,大概是95年的时候。那时候张爱玲在大陆还没有流行起来。最开始是安徽的某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文集,共三册,一册是短篇小说,一册中长篇,还有一册是散文。我读的就是这一套。短篇小说和散文都读过了,中长篇的则只读了部分。我还是很喜欢她的,觉得她的笔调非常的冷静流畅,故事的色调虽然暗了一点儿,里面人情世故的描写却很丰满细腻。不过到现在,除了像《金锁记》、《倾城之恋》这样的名篇,其他能记得的也不多了。《色界》我是记得的,但是很怀疑如果不是后来拍电影,我还能不能想起来。还有一个是霸王别姬的故事,是张爱玲学生时代的习作。现在我还记得虞姬自刎前的那段心事和最后的对白“也许这样才是最好的收梢”。记得如此清楚,也许是因为正合我当时的中学生胃口。另一个故事是写一个特别“纯洁”的女孩,没有办法和自己的丈夫完成性生活,初夜的时候吓得跑到房间外面去。别人都认为她丈夫是变态,最后她的丈夫自杀了。还有一个故事是写单纯要强的上海女学生到香港的有钱亲戚家寄住,后来慢慢变成交际花的故事。主角叫做“葛薇龙”吧,很有特点的名字。……感觉越写想起来的越多呢。
《小团圆》是最近出版的张爱玲的遗作。张爱玲本来是要求销毁的,但是继承了文稿的人最终还是出版了。据说这本书的情节来自张爱玲自己的经历,我出于好奇在网上download了一本。才看了几页而已矣,就看不下去了。别的不说,那种流畅自如的感觉没有了。叙述、对话,都感觉磕磕绊绊的。要是文本本身没问题的话,那张爱玲要求销毁实在是做对了。前言里面吧这本书的出版和卡夫卡作品的出版相提并论,但我觉得实在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。卡夫卡在生前从未出版过他的作品,如果按他的遗嘱将文稿销毁,则我们就完全失去了这个杰出的作家。而张爱玲早已功成名就,“出名要趁早”了,她最好的作品早已经献给了读者。爱吃鸡也未必非要把鸡屁股一起吃掉,何不完成她老人家的遗愿呢。继承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把文稿付梓,哼哼,让我们不怀好意的揣测一下……
另外说一句,张爱玲翻译的《海上花开》和《海上花落》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。《海上花》这部吴语写就的小说,外地人十九看不懂。要不是有张爱玲的国语翻译,我也必然失之交臂了。这实在是一部杰作,在中国古典世情小说里,直追《红楼梦》、《金瓶梅》和《儒林外史》。如果有人细细的拍一部电视剧出来,一定很好看。
张爱玲的红学作品我也喜欢看,都是当八卦来看的。八卦真是人的天性啊,呵呵。不过不说了,我本来是要说那些没有看完的书的。
待续…… (To be continued …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