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早听到这首歌是网友清风的翻唱版,就是开头有一段在火车站候车室录音的版本。后来才知道是庞龙唱的。这歌的调子有点土,用了很多东北二人转的音乐。有一次我在哼哼,被同学听见了,还问我:“你喜欢这些老歌啊?”其实算是比较新的歌了。不过,对于我这种离家十多年的人,听到乡音,倒觉得挺亲切的。虽然我在家的时候都不听二人转。其实不只东北,连合肥都挺怀念的。原来在那里的时候,觉得夏天太热,冬天又潮又冷。现在想起来,竟然都是些阳光明媚的好日子。黄山路上的小饭店多好吃啊,在天天书店淘了多少书啊。正是:“客舍并州已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,无端更渡桑干水,却望并州是故乡”了。
不过我喜欢这首歌,却是因为他中间的这一段词。“我妈妈从小嗓门就亮啊,每天她喝着山歌去学堂。直唱得老大爷,放下了他的大烟袋。直唱得小伙子,更加思念他的姑娘。直唱得老大娘,放下针线听一段。直唱得大姑娘,眼泪汪汪啊,忘记了洗衣裳。哎…哟。”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?跟我妈妈没关系啦。有一首乐府诗叫《陌上桑》,里面描写一位小妹妹秦罗敷的美。怎么写的呢?“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,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帩头。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来归相怨怒,但坐观罗敷。”是不是和上面的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呢?《家在东北》的作者创作的时候也未必就想着《陌上桑》,但潜移默化就受了影响。这个就叫做传统了。
不过我喜欢这首歌,却是因为他中间的这一段词。“我妈妈从小嗓门就亮啊,每天她喝着山歌去学堂。直唱得老大爷,放下了他的大烟袋。直唱得小伙子,更加思念他的姑娘。直唱得老大娘,放下针线听一段。直唱得大姑娘,眼泪汪汪啊,忘记了洗衣裳。哎…哟。”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?跟我妈妈没关系啦。有一首乐府诗叫《陌上桑》,里面描写一位小妹妹秦罗敷的美。怎么写的呢?“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,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帩头。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来归相怨怒,但坐观罗敷。”是不是和上面的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呢?《家在东北》的作者创作的时候也未必就想着《陌上桑》,但潜移默化就受了影响。这个就叫做传统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