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一个文件也下载完了,大致看了一下。赵本山今年的小品也一般,而且还那么长。笑料也比较牵强,很多都是老梗了。一开始口误,找人说成找爹,毕福剑也叫了他一声爹。这一招赵本山在春晚上都用了不只一次了。以前用在口齿木讷的淳朴农民身上,还说得过去。现在让央视主持人的毕也这样说,牵强了一点儿吧。低下那些人笑个啥劲儿啊?后面的连唱还是不错的。我最喜欢这样的节目,一直唱歌唱不停。主持人最好都不要现形了。张燕还是那么美啊。姐姐不要这么低调么,平时都见不到。汤灿我本来还挺喜欢的,可是这次唱得好差。汤不是还在唱过那个音乐剧《雪狼湖》么,按理说现场不致于这么糟糕。四个台湾老男人也不错。张震岳和其他三个比,无论是人还是歌都轻一点儿。不过晚会上站在一起还算比较配。最后又听到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》。这首歌最近出场满频繁的。歌里面唱道“属于我们 80年代的新一辈”,乍一听上去好像是说现在的80后。其实是80年代时的年轻人唱的歌,我长得像桌子那么高的时候就会唱这首歌了。算一算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的人的歌。
是在搜索什么来着?无意间搜到这个博客。好眼熟!这不是我自己的博客吗!?我早把它忘在脑后了。没想到博客还在,而且我居然还能登陆,还是浏览器自动登陆的!这个就是长尾效应的一个例子吧。 大略的浏览一下,有一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感觉。原来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情,写过这样的事情,做过这样的菜。一转眼怎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呢?这么多年间什么都没有再写过,都在忙些什么呢?生活已经大变了,心境也大变了。这个博客,就好像从那几年中抽出的几个片段,做成了标本放在架子上展览。看自己从前的博客,是不是就像传说中人死之前看走马灯一样的感觉呢? 前一阵子看了一个日本电视的SP。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做电影妹子死于事故之后成为了走马灯的编辑,专门把每个人一生的记录编成走马灯,给死去后即将成佛的人观看。写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片段好像也类似呢。所不同的是,写博客本身也是这生活的一部分,也可以成为走马灯的一面罢了。 以后会不会接着写呢?一开始我是这么希望的。看到这个博客还这么孤单的挂在网上,没有更新,也没有人看。觉得挺可怜的。好像我欠了一个人情似的。像这样随便写几句,偶然留下几个指抓的印记,也不错吧。然而,毕竟很多事情都变了,也没有从前那么多时间了。再怎么样,写博客也不会成为很优先的事务的。顺其自然吧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