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爱玲说隋末唐初是一段橙红色的年代。如果有一种吃食,也是这样热闹闹暖烘烘的话,那一定是火锅吧。 我小的时候,还是物质比较贫乏的年代。吃点儿好的还不容易。能吃顿火锅算是一件大事了。一定是招朋引伴,凑上满满的一桌。我们家那里用的火锅,一般是中间隆起一块。据说从前是放炭的地方。后来虽然用电了,模样还是保存了下来。吃的时候则纯用涮的。锅底端上来,里面是不放菜的。等水烧得滚开,用筷子尖拈起一片羊肉,在水里过一趟就可以吃了。别的东西也是一样。像鱼丸之类要煮一阵子的东西,都很少见。 等我上大学后,入了关,发现火锅也不一样了。往往就用普通的平底锅,而且事先码好了各种菜色。等到水烧开了,就把菜拣出来吃。锅里差不多空了时,再放菜进去煮,等水开了的时候,就可以吃下一轮了。我一直觉得这样子,不太有涮的意思,但是菜色却丰富多了。不但是那些切成薄片的,很多需要煮一阵子才能吃的菜,都可以下锅矣。 现在一个人漂泊在外。但是凡有中国人的地方,火锅是少不了的。当初来的时候,以为到了蛮夷之地,肚子难免要受些委屈。为了能自己做饭,连菜刀都从国内带来了。过来以后才知道,一般的东西,无论是餐具、厨剧,还是调味料,在东方店里也都能买到。甚至东北口味的大酱,在合肥都买不到的,这里却可以在韩国店买到。而火锅也在留学生里颇为流行。平时大家聚餐,除了去饭店之外,无非是两个形式。一种是每人带一两个菜去,称之为potluck,乃是从西人那里学来的习俗。另一种就是吃火锅了。而吃火锅因为方便而为大家所喜爱。尤其是密西根的冬天,时常是寒风凛冽、大雪纷飞。雪霁初晴的时候,风雅之人是到湖心亭赏雪,我们这种俗人就在屋里面吃火锅赏雪了。 我有时一个人在家也吃火锅。倒不是要伪装出闹哄哄的感觉来,主要是因为懒,不想做饭,或者馋,就是思想起那个滋味了。只有一个人,也犯不上兴师动众的去买底料,买调料,况且也用不了那么多。我一般就是买了麻将、韭菜花、腐乳、辣酱之类,自己调。需要多少就调多少。底料我以前是用一种麻辣锅底酱,化在水里面煮,但是效果不是很好。最近调查了一下家常火锅底的做法,似乎也不是很难。下次尝试一下。至于菜色,则不拘一格。羊肉、牛肉、海带丝、干豆腐丝、萝卜片、土豆片、藕片、豆腐片、腐竹、粉条、鱼丸、牛肉丸…… 百无禁忌!有时候只是吃菜就饱了,有时候就一点儿饭,有时候下点儿面条进去煮一水。一言以蔽之,随心所欲而已矣。窗含北美千秋雪,鼎镬...